公司新闻行业新闻
首页>>关于保利发>>新闻资讯>>行业新闻
自动化生产设备故障诊断全解析
文章出处:BOLYFA
发表时间:2025-05-15

自动化生产设备故障诊断全解析任何一套自动化生产设备,从系统构成角度来看,均可拆解为三大核心模块,各模块相互协作实现设备自动化运行:

执行元件模块:作为设备动作的直接执行者,包含电气、气动、液压三类元件。电机、电缸依托电力驱动,适合高精度、高响应场景;气缸凭借压缩空气运作,常用于轻型、短行程动作;液压缸则依靠液压油传递动力,在重型负载、高压力工况下表现出色 。

传感器模块:充当设备的 “感知器官”,通过不同物理原理实现信号采集。电容式传感器对非金属物体敏感;电感式聚焦金属检测;光电式利用光束遮挡判断;磁感应式检测磁性物体;压阻式则用于压力参数测量。

控制器模块:作为设备的 “大脑”,除常见的机器人控制系统、PLC 外,若执行元件为电机,还需配备步进或伺服专用控制器,实现精准运动控制。

自动化设备的故障诊断,可分为调试期故障诊断与运行期故障诊断。调试期故障可能出现在设备启动到稳定运行前的任一环节,涉及硬件安装、参数配置、程序逻辑等多方面;而运行期故障指设备已能正常运转,却因突发因素导致停机或动作异常。两者在诊断思路上存在显著差异:调试期需重点排查控制器配置与程序逻辑错误;运行期则应将诊断重心放在外部环境、易损部件及连接线路上,因为正常运行中,程序与控制器硬件自发故障概率极低,除非遭遇严重电磁干扰。

下面,我们着重探讨设备运行期故障的系统性诊断策略。有人认为故障诊断依赖年龄与经验,但实际上,科学的诊断思维与规范的工作流程,才是快速定位问题的关键。当设备突发停机或动作紊乱时,许多工程师会下意识怀疑程序错误或 PLC 损坏,这往往是诊断误区。若程序存在逻辑缺陷,设备根本无法正常运行;而现代 PLC 具备多重保护机制,正常工况下硬件损坏概率堪比中彩票。正确的诊断应遵循以下步骤:

1. 基础能源系统全面核查

优先检查设备涉及的所有能源供应,包括设备供电线路、车间动力电源,以及气动系统气源、液压系统动力源。据统计,约 50% 的设备故障源于能源异常。例如,供电问题可能表现为总闸跳闸、保险丝熔断、电源插头接触不良;气动系统故障常见于气泵未启动、三联件气压调节不当;液压系统则可能因液压泵卡死、压力阀未开启导致动力缺失。这些看似基础的问题,实则是故障高发点。

2. 传感器状态深度排查

设备长期运行中,传感器易因震动、碰撞或老化出现故障。需重点检查:

安装位置偏移:维护疏忽可能导致传感器安装错位,使检测信号失准。例如光电传感器偏离对射轴线,会误判物料位置。

元件性能衰退:磁感应式传感器长期使用后,内部触点易粘连,输出常闭信号;压阻式传感器可能因过载导致灵敏度下降。对此需定期校准传感器位置,及时更换失效元件。

3. 关键控制元件专项检测

继电器故障:继电器触点频繁开合,易出现粘连、氧化问题,导致电路无法正常通断,需通过万用表测量触点阻值判断。

流体控制阀异常:气动节流阀、液压压力阀的调节部件,会因震动松动。例如压力阀弹簧松弛,将导致系统压力不稳定,需重新校准参数并加固锁紧装置。

4. 系统回路完整性检查

若上述步骤未发现问题,则需对电气、气动、液压回路进行地毯式排查:

电气回路:使用万用表蜂鸣档检测导线通断,重点检查线槽内导线是否磨损、接头是否虚接。

气动回路:查看气管是否存在弯折、破损,可通过涂抹肥皂水检测漏气点。

液压回路:检查油管是否堵塞、接头是否渗漏,必要时使用压力检测仪辅助诊断。

当确认能源、传感器、控制元件及回路均正常后,方可将排查范围缩小至控制器。但需明确,程序出错的可能性极小,除非人为修改或遭遇病毒攻击。此时诊断要点如下:

干扰源排查:移除控制器周边高频设备(如变频器、电焊机),若设备处于户外,需考虑雷击导致的瞬时故障,建议加装浪涌保护器。

硬件连接检查:紧固控制器接线端子,检查通讯线、电源线是否接触不良。

存储介质检测:怀疑 PLC 存储卡故障时,可更换新卡重新下载程序测试。若仍无法解决问题,此类故障概率不足 0.01%,建议联系设备厂商技术支持或考虑整机更换。

掌握这套系统化诊断流程,能显著提升自动化设备故障排查效率,减少停机损失。实际工作中,可结合设备操作手册与历史故障数据,进一步优化诊断策略